截至2023年5月24日,全国碳市场安全运行449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5亿吨,累计成交额107.86亿元,累计清算共计61350笔,累计清算金额215.71亿元。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副董事长朱国辉日前表示,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碳市场已经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制度,打通了各关键流程环节,二级市场价格走势平稳,价格水平基本符合预期且贴近减排成本,初步发挥了碳价发现机制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识与能力,实现了预期目标。
记者了解到,作为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的运维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服务第二个履约周期,中碳登积极推动市场制度设计和法治建设,参与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规则的制定完善,助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同时积极提升系统功能,持续优化业务流程,高效推动新增3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注册登记账户开立及市场参与工作,与多地生态主管部门合作,协助边远地区和履约困难地区做好能力建设。后续将在账户服务方面持续优化注册登记流程和系统功能,在交易结算方面将加快推进“1+N”结算银行体系建设,在能力建设方面将继续为地方主管部门和控排企业提供更专业辅导。
朱国辉透露,中碳登承建的注册登记系统已为行业扩容完成了多项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完全具备承接全国碳市场多行业纳入的各项条件。此外,中碳登已与多家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同针对扩容行业企业开展能力建设培训和碳市场模拟实操活动,帮助企业提前熟悉市场系统和规则,提升其参与碳市场的综合能力。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电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涉及29个省市。除了已有试点碳市场的省市企业,其他大部分企业都是第一次参与碳市场,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要在市场启动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履约相关工作,对企业的发电机组机改程度、排放数据管理能力、资金分配能力和碳资产管理能力都提出较高要求。在此基础上,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依然取得了99.5%的履约率,实属不易。
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在确保电力供应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手段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初步实现了对燃气、超超临界、热电联产等高效率低排放机组的正向激励,兼顾了节能减排和行业发展。2020年电力行业单位火电发电量碳排放权强度相较2018年下降1.07%。
根据中碳登向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回收有效问卷735份),第一个履约周期后,超过80%的重点排放单位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企业碳资产管理,其中约15%的重点排放单位成立了10人以上的碳资产管理团队。近90%的重点排放单位表示将更加重视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积极配合报告核查,并将碳排放数据纳入企业日常监管和统计范畴。通过全国碳市场实现减排收益的重点排放单位中,有45.71%的重点排放单位计划将减排收益资金投入节能减排工作中,20%的重点排放单位计划用于补充生产流动性资金,以碳市场激励企业加大减排投入,反哺行业发展作用初步显现。
国家电投湖北电力有限公司是最早试水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目前的履约率是100%。该公司副总经理李立新表示,全国碳市场对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的环境权益类资产及减排收益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变现渠道。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前后的排放呈下降趋势。他以荆门掺氢燃烧项目为例介绍了企业在节能减碳、控排减排方面的进展。
“从前年开始,918博天堂对荆门燃机的燃气机组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这是我国首次在重型燃机商业机组上实施高比例掺氢燃烧改造试验和科研攻关,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在天然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供商业机组中进行高比例掺氢燃烧的示范项目。掺氢比例从前年的15%提升到去年的30%,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氢燃烧的零碳生产。”李立新说。
对全国碳市场下一步发展,李立新希望能尽快纳入更多的行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提升交易活跃度,助力企业更加坚定地走清洁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希望能尽快重启CCER项目申报,让环境权益价值获得更大的市场化空间。此外,期待绿色电力与绿色证书体系能与碳市场更好地融合发展,避免环境权益的重复计算,为各类控排企业提供更多的减排路径选择。